JKF 捷克論壇

搜尋
joemcc
皇帝 | 2023-11-2 08:59:48

20231101003078.jpg
最新研究顯示,小行星撞地球引發的細塵遮蔽陽光,導致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、食物鏈崩潰,可能才是恐龍滅絕的主要「殺戮機制」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)

過去研究認為,6600萬年前行星撞地球,野火產生的煤煙引發全球進入冬季,導致恐龍大滅絕,不過最新研究顯示,撞擊後揚起的細塵遮蔽陽光,導致全球無法行光合作用長達2年,才是釀成生物滅絕的主要「殺戮機制」。

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報導,6600萬年前一座城市大小的小行星撞擊現今墨西哥沿岸深海,導致恐龍及地球上75%生物滅絕,先前研究認為,撞擊後硫磺溢出,山火產生的煤煙引發全球進入冬季,氣溫驟降,可能是生物滅絕主因。

不過10月30日刊登於《自然地球科學》(Nature Geoscience)的研究指出,撞擊後岩石碎裂產生的細塵被拋入大氣層,可能對生物滅絕發揮了更大作用,這些細塵擋住陽光,導致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長達2年。

研究主要作者、比利時皇家天文台(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)與布魯塞爾自由大學(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)行星科學家塞內爾(Cem Berk Senel)表示,撞擊後地球長達2年沒有行光合作用,對生物帶來了「嚴峻挑戰」,導致食物鏈瓦解,引發造成滅絕的連鎖反應。


北達科他州(North Dakota)塔尼斯(Tanis)化石遺址為行星撞地球的情形提供不少線索。

科學家主要是透過電腦模擬行星撞地球後的全球氣候,他們採用過去公開的當時氣候數據,以及北達科他州(North Dakota)塔尼斯(Tanis)化石遺址沈積物蒐集到的新數據來進行模擬。

塔尼斯遺址為行星撞地球後20年的情形提供不少線索,包括當地一顆魚化石揭示,行星是在春季撞擊地球。

這份研究發現,遺址蘊藏的矽酸鹽塵土粒子曾以噴射物的形式被推入大氣層,爾後才又回到地球上。

研究因而認定,撞擊後,這些細塵可能在大氣層停留達15年,全球氣溫可能因此下降達攝氏15度。

塞內爾說,長久以來學界推測主要的「殺戮機制」是極冷,不過光合作用停擺本身也是一種機制。他說光合作用停擺2年後,地球又花了2年,光合作用才完全恢復。
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
FB分享
一堆皇帝都不值錢囉!可不可以有更高的頭銜?
多的是把自己管理的版當作是個人專版部落格的版主
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死不瞑目
亂刪文者死全家
臺灣的職棒跟政治一樣,再怎麼爛也都有人會挺下去
社會多是雙面人,表面跟你聊得來,背地裡詆毀你到一個極致
高X裡只有一個不是渾蛋
論壇真是多采多姿時不時就有瘋狗跑出來咬人
回覆 使用道具
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| 加入會員

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, Safari 15, Firefox 93, Edge 94。為維護帳號安全,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(含)以上。
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