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F 捷克論壇

搜尋
查看: 519 | 回覆: 1 | 跳轉到指定樓層
Phina
威爾斯親王 | 2011-11-15 01:19:35

作者:許芳菊

缺乏真實體驗、缺乏與人連結,會讓孩子失去生命的認同,甚至失去人生的目標。父母該如何幫孩子重新找回失去的美感體驗、真實感動,發現生命的動力?

「我已經是一隻老牧羊犬,跑不動了,但還可以跟小朋友講故事,」坐在咖啡屋裡,自然作家劉克襄,回憶起陪著孩子一起上山下海度過的綠色童年,語氣感性溫柔。

孩子出生後,劉克襄的自然觀察,做了大轉變,他從人跡罕至的沼澤、海洋,回到住家的社區、公園,帶著孩子一起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。有時他帶著孩子進行野外觀察,背包裡唯一的行囊,就是他的兒子和一隻水壺。

「我常常會自言自語,跟背在身上的孩子在講話:『你有沒有聽到鳥叫聲啊?』『有沒有聞到硫磺的味道啊?』『你有沒有感受到風吹過來的感覺?』」,劉克襄說,這就像放古典音樂給孩子聽,而他就是那個古典音樂。

帶孩子親近大自然,親子之間,純粹享受在一起玩的快樂,這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經驗。但這樣的美感經驗,卻逐漸消失在孩子的生活中。

宅小孩的危機

二○○八年,《親子天下》調查發現,台灣有近六成的中小學生最常在家裡玩。近六成的孩子上網、看電視的時間多於運動。

不愛出門、不愛動的「宅小孩」,成為這個世代孩子的普遍樣貌。

一位母親投書報紙,描述她一對兒女:十歲的哥哥回家只想上網打電動,五歲的妹妹放學後只想看電視、吃零食,因為他們在學校都太累了,回家不想再動。父母要用半強迫的方式,才能把他們帶出家門。這位媽媽感慨,「以前處罰孩子是不讓他們出去玩,現在帶他們出去玩,反而好像在處罰他們。」

不愛出門、不愛去戶外玩,缺乏真實體驗的童年,是現代孩子的困境,甚至是人格發展的危機。

美國心理學家薩克斯醫生觀察現代的孩子發現,愈來愈多孩子(尤其是男孩)「只想待在自己房間內,不跟任何人說話,打電玩直到淩晨……他們蹺課,直到被退選或被當掉。」

缺乏真實體驗、缺乏與人連結的結果,會讓孩子失去生命的認同,甚至失去人生的目標。

天下雜誌二○○九年的一項調查發現,將近一半的大學生,目前最痛苦的事情就是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」。

這幾年投注心力,發展兒童劇團的作家黃春明感慨的指出,台灣現在最大的危機,就在於認同的危機。「沒有認同,就會對自己以外的事情都沒有感情。」

而要產生認同感,很重要就是需要生活的真實體驗、參與。包括對自己的出生地、國家、族群的認同。

「如果孩子都用腳讀過地理了,他就會愛這個地方,他就會對家鄉有感情、有認同,有了這種認同,對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,」黃春明說。

黃春明回憶起幾年前一個寒流,他帶著黃大魚兒童劇團三十幾個小朋友,到一個只有二十七個人的原住民分校表演。大家扛著道具到那裡,沒有教室可以用,就在走廊下,藉著兩盞日光燈,一邊說故事,一邊演戲。結果小孩子看得非常感動。

「參與劇團的小孩子,不只是在學演戲,也學習怎麼去做服務。他們參與的喜悅,參與的成果,就會產生一種力量出來,這就是一種情感的認同,是一種最好的教育,」黃春明說。

四個關鍵改變:玩出生命動力

的確,情感的連結,參與的體驗,是讓孩子產生主動學習最重要的動力。

國際知名兒童心理學家大衛.艾肯(David Elkind)指出,「在整個生命循環中,愛、工作和遊戲,是三種鼓舞人類思想和行動的天生趨力。……但如果沒有遊戲的成分,工作會很痛苦。」

該如何將孩子失去的美感體驗、真實感動重新找回來?該如何讓孩子發現自己生命的動力?

以下四個關鍵改變,是父母師長可以採取的行動:

行動一 讓孩子多動手做,恢復手感教育

作家黃春明回憶以前鄉下的孩子,想要一隻風箏,從想像到動手做,找竹子、砍竹子、剖竹子、削竹子……,想像怎麼跟風玩。這一整套遊戲,就是一個完整的、有機、多元的學習,他們不只經驗動詞的行為,還有其他的知識,包括人際的溝通、觸感的成長、工具的拿捏。

但現在孩子的動詞只剩下「買」,只有消費,除了買,還是買。「買」,已經成為吞噬孩子動詞的怪獸了。

畫家奚淞也認為,應該要恢復孩子的手感教育。他比較過去與現在的教育,「過去很多東西都讓孩子自己做,寫書法、刻印章、很多的手藝活動,這裡面可以玩的空間很大,但這些東西現在都消失了。」

讓孩子多動手做,代替用錢買,找回孩子的動詞,也找回他玩的快樂。

行動二 多親近大自然,多到戶外運動

「到戶外玩是充電,在家是耗電(看電視、打電腦),」一位資深的小學老師觀察,現在的孩子與父母,都非常需要去大自然戶外多充充電。

大自然的節氣變化,色彩、質感,不但帶給人們身心慰藉,更是啟發孩子美感的最好環境。從事自然創作的設計師黃一峰就認為,「大自然就是最棒的美術教室。」

兒童心理學家大衛.艾肯,也提醒父母,雖然大部分兒童都喜歡玩、喜歡動,但他們也可能學會怠惰、走向懶散之途,這是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久坐不動的事情上,像是看電視、打電玩。

要特別鼓勵那些喜歡久坐在家的孩子,多出去戶外活動,走路、運動,讓孩子身心保持一定活力。

行動三 創造新經驗

「黑板、天花板、桌椅,對孩子創意的刺激是不夠的,」冒險教育專家謝智謀認為,多元的玩,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。它對於孩子腦部神經元的連結、情緒的健康、人際的互動都非常有幫助。

創造孩子多元好玩的經驗,方法很多,不一定要花大錢,更不應只是把孩子送到不同教室學東學西。

自然作家劉克襄非常推薦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坐火車的旅行,尤其是每站都停的慢火車。

「火車旅行是最好的探險活動,尤其在某些路線的小站下車,在那裡可能會遇到老人、窮人、鄉下小孩;貧窮的鄉鎮也可能沒有便利超商、沒有網咖。這些跟孩子現有世界斷裂的地方,反而會帶給他們很多的刺激,」劉克襄說。

廣播節目主持人范欽慧常常帶著孩子去大自然裡寫功課。有些職業婦女,選擇把孩子送到鄉下外婆家過寒暑假,而不是安親班。這些貼近自然、貼近人與人的體驗,都會帶給孩子許多有益的成長。

行動四 放下控制,享受和孩子一起玩

每當寒暑假一到,許多父母就忙著將孩子的假期塞滿行程,深怕孩子浪費了寶貴的時間,甚至旅行的安排也充滿壓力。

其實,放下控制孩子的心,陪孩子一起玩,讓生活中有些發呆、留白的時間,反而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好,也讓親子關係更緊密。

就像劉克襄說的,他帶著孩子去大自然玩,並沒有想要影響他們什麼,「我帶孩子去玩,很享受、很快樂,到最後發現帶孩子去玩,最大的快樂、最大的收穫都是自己的,不只看到孩子成長,自己也會成長。」

范欽慧說她喜歡帶孩子出去玩,是因為「我自己也想玩,乾脆找一個地方放鬆自己、也放鬆孩子。」

陪孩子一起玩,最重要的意義,是那份親情、那份父母的愛。因為有愛、又有遊戲,孩子自然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、茁壯、成長。

評分

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
遊魂 + 6 + 6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!

總評分: 名聲 + 6  金幣 + 6   查看全部評分

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
FB分享
回覆 使用道具
遊魂
大親王 | 2011-11-15 12:19:10

自己的童年並沒有人能夠陪伴,所以,現在有時就會陪小孩子一起嘻鬧,

無形中,也是拉近親子間的距離。{:3_312:}

評分

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
95110854 + 4 + 4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!

總評分: 名聲 + 4  金幣 + 4   查看全部評分

引言 使用道具
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| 加入會員

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, Safari 15, Firefox 93, Edge 94。為維護帳號安全,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(含)以上。
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