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F 捷克論壇

搜尋
查看: 289 | 回覆: 1 | 跳轉到指定樓層
Phina
威爾斯親王 | 2011-11-29 02:05:57

文/呂政達

為了揚起反霸淩的大旗,政府、學校和父母想出種種策略,訂出最嚴的規定,但似乎罰則越嚴格,也不能阻絕霸淩,孩子上學,父母一樣不放心。

這些努力,幾乎都集中在教育和家庭領域裡,但我到世界宗教博物館,聽到來自洛杉磯包容博物館人員提起,他們一直針對小學生在做的「達到包容的步驟」(Steps to Tolerance)計畫,後來發現,這套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活動,能夠降低參與學生的霸淩傾向,還提高了包容其他不同族群的能力。

當學生來到包容博物館時,首先發給一本「探索者筆記」(Explorer’s Notebook),他們會和一位納粹大屠殺或蘇丹內戰倖存者當面接觸,提出他們的問題,他們也會看到許多相關的文物和資料。接著他們就一起討論霸淩的議題,腦筋激盪,思考該如何提出解決霸淩(或說各種型態的欺負)的方案。

這不意味著,這些小學生的腦筋就比擁有許多博士頭銜的學者或父母好,想得出解決霸淩的好辦法,但有趣的是,當一個學生因為參加了博物館的活動而降低霸淩的傾向後,其實就等於在幫助解決霸淩的問題。不是他們的想法,而是「想」這件事情就有助於反霸淩。

這對台灣父母和老師來說,可能正是我們長期來的教育盲點,我們鼓勵的總是思考的成品或結果,如果在台灣,當老師要你想如何解決霸淩,如果你不真的提出些可行方案,可能會被認為是教育的不足。我們也很少能將過去的大規模霸淩經驗(如二二八事件或霧社事件),當作一種素材來教現代的孩子,讓孩子體會到戰爭、屠殺、人種衝突和他可能目睹或經歷的霸淩,其實只是程度和規模上的差別而已。

包容博物館的做法,讓我瞥到一種可能性:當我們從事反霸淩的任務,不能一直停留在強調後果的破壞性,因為這世界上,就是會有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目睹別人痛苦的人格。這就像推行戒菸,也不能一直只講會得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後果,然後舉辦動畫比賽、文創競賽等等,常常是畫個破碎不堪的肺部圖樣得獎,但抽菸的年齡卻逐年下降。同樣的,也應讓孩子有機會把「霸淩」當作一次值得探索的體驗,並寫下他屬於自己的,不一定要公開的體驗感想。

「想」就對了,當「霸淩」變成一種體驗在孩子心內滾動時,這個世界終能朝零霸淩的理想更滾得近一點了。不一定要有什麼可以參加比賽的作品,或是什麼誘人的獎金才叫做「動起來」。

評分

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
遊魂 + 8 + 8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!

總評分: 名聲 + 8  金幣 + 8   查看全部評分

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
FB分享
回覆 使用道具
遊魂
大親王 | 2011-11-29 07:41:10

霸淩事件層出不窮,社會若已經漠視此等問題了,

做父母的,怎能不積極保護自己的孩子呢?{:3_328:}

評分

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
Phina + 8 + 8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!

總評分: 名聲 + 8  金幣 + 8   查看全部評分

引言 使用道具
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| 加入會員

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, Safari 15, Firefox 93, Edge 94。為維護帳號安全,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(含)以上。
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