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F 捷克論壇

搜尋
查看: 771 | 回覆: 0 | 跳轉到指定樓層
cp7619
威爾斯親王 | 2017-7-19 13:01:19

花點時間了解自己是怎樣的爸爸,改正負面思想與習慣,成為孩子可以信賴、商量的對象。

爸爸實在太不懂孩子了
若依照我們過去那種上對下命令和說教的教育方式,恐怕很難把孩子教好。你希望為孩子的人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嗎?那麼,請時時問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爸爸,讓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場,傾聽他們的心聲。
現在流行的是亦父亦友的爸爸
改變權威式的對話模式,當孩子可以信賴、商量的對象。
我們因愛而組成家庭,生下了心肝寶貝。可愛的孩子讓我們每天都感到無比喜悅,但養育一個生命也非常勞心勞力。有時候我們會碰上完全出乎意料的難題,有時候原本一條心的夫妻也會為了孩子的問題意見分歧,互相咆哮爭執。
很多人抱怨孩子的問題引來夫妻間的爭執、孤寂、絕望和紛擾。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存在差異的,媽媽通常習慣保護孩子,為他們準備好一切,且希望在身邊照顧他們;爸爸則傾向於把孩子向外推,讓他們培養冒險和獨立的精神。

表面上看起來,雙方想法上的差異可能引發衝突,但實際上是為親情加溫的力量。小爭執只要盡量互相包容,事情是可以解決的。然而當紛爭太過劇烈的時候,情況可就不一樣了。如果什麼事都意見不合要吵上一架,親子問題就有可能變成夫妻問題。
父母說話方式的差異
爸爸傾向在對話時吸引孩子的興趣,增加彼此的互動。他們喜歡看孩子因自己突如其來的表情、言語或動作而感到驚喜的樣子;而媽媽則不會站在最前線,而是在孩子背後支持他們,不會隨便決定孩子的人生。她們有時實在不解為何丈夫要對孩子做這般驚喜式的舉動。媽媽會反對芝麻綠豆的小事,爸爸則是插手大事。媽媽看孩子犯錯不會馬上糾正,而是等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才說;而爸爸則傾向於一看到問題就立即反應。媽媽會針對當下的狀態說:「你真是傷透我的心了」、「你這個樣子是遺傳到誰?」但爸爸則是用未來做威脅:「你再這樣,以後要怎麼辦?」、「下次再這樣,絕對不饒你。」

媽媽平常和孩子的互動像朋友,因此即使孩子犯錯也不至於嚴厲指責。她們認為自己與孩子心靈相通,且相信自己把孩子教得很懂事。當你實際觀察後會發現,媽媽和孩子起衝突的時候,通常不是勸也不是罵,只是言語上的爭執而已。當爸爸要責罵孩子的時候,媽媽通常像發生大事一樣,迅速把丈夫攔住,衝去抱住孩子。相反的,爸爸認為過度溺愛會讓孩子長不大,因此有必要保有某種程度的嚴格。但這可能讓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不知不覺成了可怕、嚴峻的人。
媽媽認為要和孩子心靈相通,必須先疼惜孩子、打開他的心扉,因此常常讚美孩子;爸爸則相信有時父母應該對孩子嚴格,才能培養他們的耐心和好習慣,所以時常用負面的言語管教。但是負面或威脅的言語容易在孩子內心深處留下創傷,導致親子關係疏離。許多父母都知道互相理解的溝通方式很重要,但是實踐起來卻不容易。

現在親子間的對話方式也必須改變了,再加上近年來的養育方式強調全新的父親角色,要求父親擺脫以往嚴父的形象,建立一個可信賴、可商量,像朋友一樣的全新面貌。
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。被父母信賴與尊重的孩子能夠肯定並相信自己,進而懂得尊重與愛自己。要做到這點,就從與孩子每天的對話開始。
孩子與爸爸的想法必然存在差異
只從父親的角度去理解孩子,忽視他們的心,肯定會造成親子之間的爭執。
爸爸總認為自己對孩子瞭若指掌,畢竟自己也經歷過孩提時期,怎麼會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、在想什麼?再來,爸爸很忙。大部分的爸爸把心力都放在工作和家庭以外的事務上,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,自然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也就消失了。爸爸平常心思不在孩子身上,不過當他們有空的時候,不免想找孩子聊聊天。孩子持續在成長,可是在爸爸的心中卻認為他還是那個印象中的孩子。

孩子因為鮮少與爸爸對話,爸爸一開口他便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話不投機,相當彆扭。爸爸之所以很難與孩子對話, 是因為只從父親的角度去理解孩子, 想用自己的標準去引導對話。孩子小時候雖然覺得爸爸愛嘮叨,但依然認同爸爸的角色,到了青春期,爸爸成為了比同儕還不如、可有可無的角色,甚至還有可能被視為敵人。
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孩子與爸爸想法上的差異。例如爸爸希望孩子多點耐心,但孩子總是輕言放棄。爸爸想陪孩子一起玩,孩子卻比較喜歡打電動。爸爸希望和家人相處,孩子卻更想和朋友膩在一起。
問題原因就出在爸爸實在太不了解孩子的想法。你希望照著從前爸爸對待你的方式,要孩子乖乖遵從一家之主的領導。然而,你必須接受一個事實,那就是現在已經沒有孩子會願意照爸爸的意思過人生了。若硬是要孩子配合爸爸的想法,肯定會出現親子爭執,恐怕每天都不得安寧。
這個現象雖然有很多原因,但我們可以在劇變的社會現象裡找到其中答案。如同瞬息萬變的世界讓我們很難跟上腳步, 同樣的, 教養方式也隨著世界的變化而變,且越來越複雜。

那麼要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呢?爸爸們必須順應社會的變化,去理解孩子、從他們的立場說話。當孩子感受到爸爸真正了解自己,且與自己站在同一邊時,他們就會打開心扉聽爸爸的話。相反的,忽視孩子的心,自始至終都堅持要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時,勢必會引起親子間的衝突和摩擦。
我是怎樣的爸爸?
爸爸首先要改正自己的負面思想或習慣,可以使用檢測表來自我檢測。
養育孩子就是在塑造一個嶄新的人生,而且這些日子都不可能從頭。最近許多爸爸也開始積極涉獵親子教養,他們花了許多心思和時間在孩子身上,但要成為一個好爸爸可不是一、兩次的努力或是有空想到才做就能辦到的。
很多爸爸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不去改變自己,反而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,或對孩子抱持過高的期待。很多人還來不及撫平兒時的內心創傷就娶妻生子,然後把這些創傷所帶來的錯誤成見、不良習慣、對未來的恐懼等等反映給妻子和孩子。

認清自己是怎樣的爸爸
要成為一個好爸爸,首先要改正自己持有的負面思想或習慣。再來,還要拋棄以往對孩子先入為主的觀念,仔細看孩子的本質。
在此之前,我們得先檢視自己,能回答得出「到底對孩子而言,我是怎樣的爸爸」。你可以使用檢視表來自我檢測。
評量結果回答「是」的次數達十一至十五項,表示你充分具備好爸爸的資質,可以和孩子繼續保持目前的相處模式。六至十項代表孩子目前不太喜歡你,親子間開始出現一些摩擦,只要找出回答「否」的部分並改正即可。若回答「是」只有零至五項,表示孩子不喜歡你的地方很多,親子衝突嚴重。想要成為好爸爸,在矯正孩子之前請先試著改變自己。
若依照我們過去所學那種上對下命令和說教的教育方式, 恐怕很難把孩子教好。你希望為孩子的人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嗎? 那麼, 請時時問自己是怎麼樣的爸爸,讓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場,傾聽他們的心聲。

爸爸必須先改掉的習慣
對孩子的情緒不夠敏感,不善言詞又很嘮叨,而且動不動就向孩子抱怨。
許多父母自以為對孩子的一切瞭若指掌,殊不知孩子每天都在變化,就算你今天很懂他,第二天他可能就不一樣了。與孩子對話很重要,但並不是隨便跟他說幾句話就好了。首先你必須去觀察孩子今天的心情怎麼樣?孩子喜歡什麼?他想做什麼?
當你沒有先了解這些事情時,就很容易犯錯,因為你不夠懂孩子。你的失誤會造成孩子不再為你敞開心扉,親子的對話也無法繼續了。以下有種類型,請看看是否與自己相符。

對孩子的情緒不夠敏感
這類爸爸可能在對孩子發飆的時候只想到自己的憤怒情緒,卻沒發現孩子已嚇壞了。例如,孩子在玩拼圖時,通常這類爸爸會嚇唬孩子說:「拼圖撒一地的話,小心挨罵。」這類爸爸所需要的是察覺情緒的能力。請持續觀察孩子的情緒,讓自己先成為心思細膩的人吧!
耐心不足,總是嘮叨在先
這類爸爸總是等不及孩子自己去做,就先一個個檢查孩子在做什麼,例如「去刷牙!」、「飯菜不要掉滿桌!」等。如果你是這類爸爸,建議你可以把一些以前擔心他不會而沒有叫他做的事情,例如跑腿和簡單的家事交付給他。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能幹。如果還是忍不住千叮嚀萬囑咐的衝動,也可以試著改說:「需要爸爸幫忙嗎?」、「你可以幫忙把鞋子排好嗎?」

不善言辭
當孩子做了不合我意的事情,這類爸爸會先動手或大聲咆哮,而不是用言語循循善誘勸導孩子。他們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該打。然而動手打人和大吼大叫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創,更阻礙了親子之間對話的可能。請先忍住衝動,並且盡可能用言語來表達,養成少說「不準」,多講「要不要一起做?」的習慣吧!
無法忍受孩子不聽話
只要孩子對自己的話有其他意見,這類爸爸就會火冒三丈。他們認為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是「沒禮貌」或「沒規矩」的行為,因此要求孩子絕對順從。但這樣的結果卻容易導致孩子不願與爸爸相處。請先了解孩子喜歡什麼,並且想辦法讓他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!

動不動向孩子抱怨
這類爸爸三不五時就對孩子說: 「 我已經很辛苦了, 你可以不要再煩我了嗎?」他們不斷向孩子抱怨自己犧牲有多大,在此情況下成長的孩子通常很早熟。請向孩子坦誠地說出自己想要什麼,而非對孩子抱怨。舉例來說,比起「我快被你氣死了」,你可以改說:「爸爸希望你早點起床。」
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
FB分享
回覆 使用道具
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| 加入會員

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, Safari 15, Firefox 93, Edge 94。為維護帳號安全,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(含)以上。
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