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KF 捷克論壇

搜尋
cp7619
威爾斯親王 | 2017-8-1 02:49:34

照顧夜哭的寶寶很不容易,但是,寶寶哭鬧卻不理會,長大後可能會不敢說出真心話。親情需要練習,一個擁抱就能解救孩子的心,溝通的出發點是在傳達「我想了解你」,親子關係也是如此。就算不了解孩子的感受,只要表現出想更貼近他的態度,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變穩定。即使是家人也要練習了解對方的心情,以及如何確實傳達自己的感受,全家人一起成為溝通高手。

「就算沒說出來,我還是希望你知道。」
孩子慢慢長大,需要你給他更多「內心的抱抱」。
按摩和漂浮,讓內向的小嬰兒對媽媽打開心房
有些媽媽在小寶寶出生後,才知道胎內記憶,後悔懷孕時很少和孩子說話。有些媽媽因生產方式不如預期,和剛出生的小寶寶互動不多,覺得很難過就算孩子已經出生,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。其中一個方法是「寶寶按摩」。皮膚的感覺從懷孕第八週起就已經存在。剛出生的小寶寶肌膚相當敏感,布滿神經纖維,被稱為「第二個大腦」。藉由觸摸肌膚,小寶寶能夠充分感受到媽媽的溫暖與愛。
尤其是用按摩油撫按小寶寶全身,汗水及體內囤積的毒素會從汗腺排出,改善小寶寶濕疹的症狀,按摩還具有提高免疫力、穩定內心的效果。
每天玩浮板,寶寶好睡不夜哭
還有一個方法是「浮板訓練」。原本用的是風帆板,但我想出使用澡盆的訓練方式,在家中就能進行。把兩個三公升的保鮮盒放進浴缸裡,澡盆倒放在上,托住小寶寶的胸部讓他趴在上面。
兩個保鮮盒會產生六公斤的浮力,足以支撐新生兒的體重。就算躺在澡盆上搖搖晃晃,因為媽媽會牢牢托住小寶寶,所以小寶寶會覺得很安心。如果小寶寶個性內向,和媽媽的感情有些生疏,特別適合這個方法。
每天進行三十分鐘的浮板訓練,可以讓小寶寶容易入睡,晚上也比較不會哭。甚至有些小寶寶出生一個月,脖子就變硬了。親子面對面看著彼此,肌膚互相碰觸的浮板訓練,包含了許多增進親情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
寶寶哭鬧卻不理會,以後孩子不敢說出真心話
媽媽一定會知道小寶寶想說什麼
很多媽媽因為和小寶寶語言不通感到有壓力。可是,大人彼此溝通的時候,語言也只佔了七%。其他的情報是透過表情、動作、語調等傳達。
3D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到小寶寶豐富的表情變化。小寶寶出生後會藉由全身向媽媽傳達自己的想法。仔細觀察小寶寶會驚訝地發現,從他們的表情或動作能了解許多事。觀察力及溝通是育兒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(Joseph Chilton Pearce)的《神奇的孩子》一書提到,在非洲的烏干達,小寶寶出生後媽媽會二十四小時形影不離地抱著。媽媽仔細看顧小寶寶,一週後在他們尿尿或便便前,媽媽就能提早知道,所以小寶寶的尿布幾乎不會弄髒。
從出生第一天開始,培養與孩子的「心電感應」
有些媽媽會在小寶寶出生後,馬上進行上廁所的訓練,所以一天只用一片尿布就夠了。一般人認為尿布是髒了才換的東西,這是錯誤的想法。如果小寶寶哭鬧卻不幫他換尿布,時間久了他就不會告訴你自己想要什麼。
養育孩子有許多認知上的差異。相信小寶寶的知性,藉由仔細觀察展開溝通。像是尿布濕了嗎?肚子餓了嗎?會冷嗎?想睡嗎?小寶寶只會用哭的方式表達。大人若有接收到那些訊息,小寶寶便會放心傳達自己的想法。

面對寶寶夜哭問題,可以試著問他理由
進行新生兒健康檢查時,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「夜哭」。媽媽抱著哭不停的嬰兒,連續好幾晚不能睡,身心都會累垮。
有些媽媽深深嘆息:「其他人都沒這種困擾,難道是我不會帶孩子嗎?」
小寶寶夜哭的理由因人而異。喝奶喝不夠、身體不舒服、房間太熱或太冷等,只要找出理由,孩子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。
不過比起外來的原因,小寶寶的內心更敏感,有時是想傳達某些訊息。仔細觀察他的表情,就會知道小寶寶是在生氣或害怕。
只要媽媽了解自己,孩子便能停止哭泣
小寶寶一直哭又找不出原因的時候,有些媽媽會把想到的原因一個一個問他。例如一個孩子每天到了出生的時間就會哭,於是媽媽問他:
「你是不是很討厭出生時的那件事?還是,那件事?」
媽媽不經意地問:「難道是因為醫生很大聲,嚇到你了嗎?」
結果小寶寶停止哭泣,此後即使到了同樣的時間,小寶寶也不再哭了。也有些孩子因為感受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,覺得很害怕。此時抱抱孩子,告訴他「沒事的,別怕別怕」,或是讓他聞聞薰衣草的香氣也是不錯的方法。
照顧經常夜哭小寶寶很不容易,其實小寶寶也對自己適應不了人世感到煩惱。但夜哭不會永遠持續,媽媽們請別自責,多給自己一點時間,陪伴孩子度過這個時期。

多說「我想了解你」,教出個性穩定的孩子
產後憂鬱症的原因之一是「夫妻溝通不良」。
有位媽媽告訴我「先生完全沒替我著想」,聽了她的描述,越聽越覺得她先生是個很不負責任的爸爸。於是,我請那位爸爸來診所了解情況,發現和媽媽說的完全相反,其實他很用心照顧太太。可是,他做的事並非太太的期望,所以不管做什麼太太都會生氣,他也感到束手無策。
我居中幫忙協調,讓他們了解彼此的感受,把誤會解開。那位媽媽重拾笑容,夫妻的感情也加深,產後憂鬱症的情況改善不少。
有緣成為夫妻,卻無法向對方表達真心的例子很多。我看過許多類似的情況,發現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非常像。
親子之間總是期望「你應該要懂我」,忽略溝通的練習
太太對先生的不滿,和孩子對父母的不滿非常相似。
「既然是夫妻,你應該懂我!」
「既然是爸媽,你應該了解我!」
覺得心中感受沒有傳達出去的一方,會用眼神示意,或是故意生氣來表現,接受怒氣的一方也會抱怨「你不說我怎麼知道」。
「就算沒說出來,我還是希望你知道。」
「雖然表達得不好,可是我有話想說。」
溝通的出發點是在傳達「我想了解你」,親子關係也是如此。就算不了解孩子的感受,只要表現出想更貼近他的態度,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變穩定。
即使是家人也要練習了解對方的心情,以及如何確實傳達自己的感受,全家人一起成為溝通高手。

愛討抱的孩子,長大後反而更獨立
孩子都需要「抱抱」。剛到在這個世界冒險的孩子,內心非常不安。感受父母肌膚的溫暖會滋養他們的內心。孩子湊到媽媽身邊時,請先抱抱他。當他受到驚嚇、哭泣時,也是先抱抱他。伸出手緊緊地抱住孩子,抱到讓他忍不住害羞說「可以了,放開我」。
孩子被抱住時,會有種被保護的安心感。不管發生什麼事,都有可以回去的地方,所以能夠放心到外面的世界闖蕩。擁抱不會削弱孩子的自立心,反而是促使他們獨立的方法。
擁抱等於「愛」,一個擁抱就能解救孩子的心
「抱不夠」的孩子會感到寂寞,覺得自己的存在不受重視。曾經有位國小老師告訴我:「個性粗暴的孩子被抱了之後,會變得乖巧聽話」。
不只年紀小的孩子喜歡肌膚接觸,一位高中的護理老師說:
「我抱了老是鬧事的學生,他不但變溫順、還哭了出來。」
而且,那個孩子還問老師「可以帶我的朋友來嗎?」把其他同伴也帶去找他。護理老師逐一擁抱那些孩子,他們露出滿足的表情,後來也都變乖了。
那些孩子想必是小時候被抱得不夠,內心的空虛使他們產生攻擊性,想到這兒我就覺得心痛。無論是小學生或高中生,一個擁抱就能解救他們的心。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,他們會有多麼渴望抱抱。
「擁抱」是表現愛的基本動作。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養成黏人的習慣,但其實不是孩子愛抱抱,而是父母抱得不夠多。

建立孩子良好的個性,兩歲前是關鍵
孩子會變成怎麼樣的個性,從受精到兩歲前的環境影響很大,因為孩子的大腦神經迴路會在這段時期發育成熟。大腦中掌管情緒及自發性的下視丘、杏仁核,容易因為壓力、恐懼、憤怒等負面感情受損。
媽媽感受到壓力,或是孩子成長缺乏安全感,他的大腦會建立「這個世界很痛苦」的資訊。然後為了逃離不安變得具有攻擊性,或是陷入憂鬱、頹喪。
另一方面,媽媽懷孕時過得很幸福,兩歲前得到滿滿關愛的孩子,以杏仁核為中心的大腦邊緣系統的神經會發育得很好。大腦建立了「這個世界很快樂」的資訊,孩子個性也會變得樂觀積極。
幼兒行為失控不是愛玩,而是在「測試能力」
尤其是小寶寶長大後,行動範圍擴大,媽媽如何應對顯得格外重要。孩子或許會把手伸進盤子裡,抓起食物亂丟。媽媽看了雖然很頭痛,但小寶寶是在測試自己的能力。
如果大人只想到自己,一邊罵「不乖」一邊打小孩,孩子容易建立不好的既定印象,覺得「測試能力會發生不好的事」,因而剝奪孩子的自發性。能否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,對孩子來說是關乎一生的重大問題。
大部分媽媽為了讓小寶寶健康長大,對營養狀態都很注意。同樣的,為了讓小寶寶寶的內心健全發展,也請多留意他的內心是否得到足夠的養分。
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
FB分享
回覆 使用道具
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| 加入會員

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, Safari 15, Firefox 93, Edge 94。為維護帳號安全,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(含)以上。
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