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鹿港老地名 ==>角頭 淺釋
初一放水燈:
農曆七月初一日,地藏王『開鬼門』,民間傳說,這天將有千千萬萬的『好兄弟』(孤魂)從陰間,被放出來到陽間覓食。
人們在海邊點燈火招水靈,也給予好兄弟們照明,海邊點燈的地點,是在大崁頭(現在是天后宮停車場)。
初二普王宮:
今新祖宮左側的公會堂附近,早年,為供奉蘇府王爺的萬春宮一帶,是一座王爺宮,簡稱為王宮。
初三米市街:
目前市場邊美市街,早年,是鹿港米食所在地。
初四文武廟:
以現今的 彰鹿路、和 青雲路,交叉口一帶,俗稱文祠,是國家三級古蹟,包括: 文廟、武廟、及 文開書院,週邊。
初五城隍宮:
即城隍廟兩側附近,但不包括前面一帶。
初六土城:
現今彰鹿路、進入中山路、至 三民路口一帶,早年,還成為清朝海軍遊擊隊,的臨時駐地,今己毀棄不見了,目前為臺糖小火車站據點。
初七七娘媽生:
農曆七月初七日稱七夕,是中國的情人節,鹿港有拜七娘媽的風俗,當天,全面拜七娘媽,全鹿港無普渡。
初八新宮邊:
新宮所指的,是現今的新祖宮,為全臺灣唯一官建的媽祖廟,週邊在當日普渡。
初九興化媽祖宮口:
興化媽祖宮,即今興安宮,早年為興化人所建,主神是由興化府,家鄉所供請來的媽祖,所以稱為興化媽祖宮。
初十港底:
位於龍山寺南邊,為廈菜園與地藏王廟之間的聚落,早年來鹿港的船舶,最內可達這裡,所以稱之為港底。
十一菜園:
即今,之菜園里,包括有鹿港國小之西南邊,又分成頂菜園及廈菜園之分。
十二龍山寺:
以目前的龍寺以及附近。
十三衙門:
衙門所指的是,清朝北路理番同知署,即現今之米市街以南,現在的鹿港國小內。另有一說法,
十三普金盛巷,金盛巷在清代時,稱長培埕,為現今之米市街、與中山路之間,不少的衙門官役,住家所在之地,因而一起普渡。
十四飫鬼埕:
指的為現今的城隍廟前面,廣場現今己成通道,早年是一廣場及市場,攤販聚集處,及週邊一帶。
十五舊宮:
舊宮所指的是,天后宮媽祖廟,鎮民習稱舊宮,以別於『新宮』的新祖宮媽祖廟。
十六東石:
為今之鹿港東石里,是北頭的一個小漁村。
十七郭厝:
今鹿港的郭厝里,是北頭的三個里之一郭厝里。
十八營盤地:
為新祖宮右側,與薛王爺宮附近,以前稱營盤地。
十九杉行街:
現今仍稱之為杉行街,清代時期,是一個木材店、和手工藝品製造地區。
二十後寮仔:
早年,為鹿港的樂觀園戲院、及週邊,即現今的鹿草路、與復興路交叉口與西側。
二一後車路:
即現在的後車巷,由第一銀行後面,至菜市場邊,夾在碼頭區船頭行、的埔頭街、瑤林街、與現在的中山路之間,是早年的熱鬧繁華區。
二二船仔頭:
為天后宮的西北方,原水上派出所,與奉天宮之間,這個地區,早年是船泊停泊處,即現在的媽祖廟前方,香客大樓前面。
二三街尾:
即現今的小火車(五分仔火車)站南邊,的街尾里,就地理位置上來說,從北頭為起點,到這,正是鹿港街的最尾端,所以才有這稱呼,沿用至今,目前,地址名稱為新興街。
二四宮後:
宮廟後面之意,宮後,在這裡所指的,是鹿港天后宮媽祖廟的後面,即現今的舊媽祖廟天后宮的後面,即東側。
二五許厝埔:
即現今的頂厝里、埔崙里一帶,是早年許氏家族,來臺所開發的一個聚落。
二六牛墟頭:
又稱牛頭,是目前的三商百貨、天喜市場一帶。
二七安平鎮:
現今的,鹿港民俗文物舘大門前面,至石廈街、安平巷、復興路一帶。
二八泊仔寮:
又稱打粽埕,是一個船泊主要停泊區,有人稱之為婆仔寮、蠔仔寮、等等,是新祖宮前面,至成功路、文開國小左側一帶。
二九泉州街:
從新祖宮右側起,至日茂行前後,均為泉州街;如果七月是小月,沒有三十日,則今天是通港普。
三十通港普:
全鹿港,在過去二十九天內,未做過普渡的,都會在今天舉行普渡。
八 月
初一龜粿店(包括豬砧):
一般來說,龜粿店是指所有的糕餅店,這一個月來,都忙著做普渡的生意,無暇做普渡的,就留在今天做普渡,市場的豬砧(豬肉舖),也在今天、或初二做普渡。
初二米粉寮:
米粉寮,一般來說,意指做米粉的工廠,在過去的一個月內,忙著米粉的製作供應,也是無法顧及普渡的,也是在八月才進行普渡,因為分散多家,就不做特定的標示出來。
初三乞食寮:
乞食寮,是乞丐的聚集地,早年還有分成崙仔頂、及龍山寺左前方靠近港底一帶,兩處據點,一般來說來,是分別稱之為北寮、與南寮。
初四乞食食無餚:
槪言整個七月,全鹿港,天天有普渡,乞丐們可獲得施捨,天天有食物輪流普渡,可吃到較好的菜色,而到了今日,普渡己過去了,再無定點可吃,必須回復到,三餐靠乞食過活的日子了。
老臺灣的故事,有時候細細品味,是有濃濃的人情味,亙久綿長又歷久彌新的,儘管,時空背景不同,情境也不同了,不少傳承卻在發酵著,更細緻的流傳著……。
有時真的忘了曾經的故事,不經意間,又在某個午夜夢迴間,如同剛發生的一般,吞噬著自己,不留情的,一口一口的啃噬著……。
|
|
人生不悔也難 路過 走過 卻又錯過 別難過
下一站 幸福一路